图书搜索

书目下载

弥补历史缺憾,揭示中国古建筑内在规律——《简明中国建筑论》

2012-11-30 10:18:55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与构造、功能与审美上的完美结合,以其物质技术与思想艺术的高度统一,鲜明的民族特点与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与世界它系建筑多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不同,中国古建筑始终保持木造结构。数千年来,中国古建筑“和缓的变迁”,“顺序的进展”,而且不受政治风暴的干扰和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

        真正去了解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是从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以梁思成、刘敦桢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通过对古代建筑遗构的艰辛调查和对古籍文献术书的考据,再弄清古代建筑形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为后人走进中国古建筑圣殿开辟了道路,为研究中国建筑者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的研究重心落实在历史遗存的建筑上,研究者也多集中于遗构的微观研究。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建筑物,是当时人们生活的遗留实物,对研究建筑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任何一栋遗存建筑,不论考古学上的价值大小,对建筑史来说只是史料而非历史,建筑史就是要从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史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中,揭示出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1978年,《中国古代建筑史》出版。当时的情况是极“左”思想泛滥。《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写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反映在主观方面受建筑考古式研究思想的影响,必然在内容上受考古遗存实物的局限,建筑类型很少,尤其在明清以前,主要是寺院、石窟寺和地下的陵园。建筑作为人不可缺少的物质生活资料,仅此不可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生活的全貌。客观方面在极“左”思想的制约下,不可能以辨证唯物史观作编写的指导思想,当然也就无法去揭示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规律。难以超脱按朝代的时序罗列和解释史料的窠臼,只能告诉人们历史上遗存的建筑有什么,是什么,却没有讲为什么。这样,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成为已经逝去的,与现实生活无关紧要的历史常识。在教学中,这种状况至今并无多大改变。正是由于中国的建筑学根植于缺乏辨证唯物史观的思想贫瘠的土壤里,所以成了不结果实的花朵。

    基于以上原因,张家骥先生历时多年,于2003年出版了《中国建筑论》,以辩证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把握当代新科学的精神,多元分析历史上建筑实践中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但是由于该书内容过于庞杂,给读者阅读造成不便。《简明中国建筑论》是作者在《中国建筑论》基础上编写的“精简版”,其内容编撰方式充分考虑到读者受众人群的阅读需要,让读者在相对简单且通俗易懂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中获益良多。

                                                                                                                                                        王博(著名建筑评论人)

查看原文


相关图书

 

咨询热线

022-87456610
微信公众号
凤凰空间
扫描二维码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