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原广司带领研究室的学生完成“明尼阿波利斯模型”等模型之后,开始在堆满哲学书籍的办公室
撰写文字,以求将在项目中间探寻可能的空间模型用语言记录下来,通过项目去追求具有唤醒力的语言和理论。其成果就是本书《空间——从功能到形态》。
该书于1987年3月出版,自出版以来,在日本学术界反响强烈,并于2007年再版,在日本畅销40年!
本书采用佛教的思想理论,与黒川紀章的《共生思想》有共同之处,西欧哲学与东洋思想都能在书中感受到,是认清从近代到现代建筑的转化点的好书。
建筑是一种得了失语症的哲学。原广司曾毫不犹豫地预言——以建筑为代表的艺术,将会取代哲学,因为21 世纪,是“空间的时代”。 在书中,原广司立足于“空间是一种权宜的解释”的立场,对各种现象做出解释,在“辩证法”和“非而非”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东西,创造出无限的理论装置,与之相辅相成。
作者花了近20 年的时间,走遍世界的聚落,终于参出“形态”这一词,得以汇成此书。《建筑的可能性》一书讲的是关于“关系”的理论,而本书将阐述“形态”理论。这其中的对比,直观展现了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差异。
编辑推荐
图书简介
本书由“均质空间论”“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边界论”“空间图式论”“从功能到形态” “‘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6个小论文构成。本书中,作者将“空间”以哲学思维进行阐述,描写了探索“空间”语言的旅程,提出全新的“场”的概念,以建筑学、数学及图形学为基础,以哲学为躯干,研究了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方向。
原广司去了40 个国家调查聚落,设计了约15 座建筑,也进行了少量的数理研究,曾写下了相当大量的文字,可以说,他撰写的大部分文字,都是为了探求“形态”这一词汇的概念。
“均质空间理论”一章,像是深处谷底的一种抗议,他从在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反复论述书写过的关于“万物皆为整体”,还有定家的诗歌、“非而非”等文章中,选择了一些相对概括的内容,融汇到本章。
“关于部分与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一章以叫作“关于表现方式和学问之间——部分和整体的逻辑”这篇论文为基础,阐述部分和整体的理论缘何如此重要这一问题,并点缀了一些曾在历史上留下光彩的考察片段。
“边界论”一章,以边界自身为主题所做著述。聚落论之所以难,是因为对于边界的解读,它无法统一于一个意义。对聚落考察多年,他深知记述聚落形态之艰辛,基于这样的体验撰写了这篇论述。
“空间图式论”曾收录于《场·空间·时间》,它指出了空间图式的所在之处。本章只是题目发生变更。
“从功能到形态”这篇小论专为本书最新撰写,但从内容上来看,算是对之前写过的几篇文章的汇总。这篇文章以在格拉茨建筑展展出的方案、具体设计为轴心,主要对多层构造进行了论述。
“‘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一章中,他将空间特性的意义用一种隐喻的方式进行了描述。
原广司去了40 个国家调查聚落,设计了约15 座建筑,也进行了少量的数理研究,曾写下了相当大量的文字,可以说,他撰写的大部分文字,都是为了探求“形态”这一词汇的概念。
“均质空间理论”一章,像是深处谷底的一种抗议,他从在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反复论述书写过的关于“万物皆为整体”,还有定家的诗歌、“非而非”等文章中,选择了一些相对概括的内容,融汇到本章。
“关于部分与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一章以叫作“关于表现方式和学问之间——部分和整体的逻辑”这篇论文为基础,阐述部分和整体的理论缘何如此重要这一问题,并点缀了一些曾在历史上留下光彩的考察片段。
“边界论”一章,以边界自身为主题所做著述。聚落论之所以难,是因为对于边界的解读,它无法统一于一个意义。对聚落考察多年,他深知记述聚落形态之艰辛,基于这样的体验撰写了这篇论述。
“空间图式论”曾收录于《场·空间·时间》,它指出了空间图式的所在之处。本章只是题目发生变更。
“从功能到形态”这篇小论专为本书最新撰写,但从内容上来看,算是对之前写过的几篇文章的汇总。这篇文章以在格拉茨建筑展展出的方案、具体设计为轴心,主要对多层构造进行了论述。
“‘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一章中,他将空间特性的意义用一种隐喻的方式进行了描述。
图书目录
02 中文版序
04 序
目录
020 均质空间论(1975 年)
072 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1980 年)
108 边界论(1981 年)
146 空间图式论
172 从功能到形态(1986 年)
200 “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1986 年)
04 序
目录
020 均质空间论(1975 年)
072 关于“部分和整体的逻辑”的再构建(1980 年)
108 边界论(1981 年)
146 空间图式论
172 从功能到形态(1986 年)
200 “非而非”与日本的空间传统(198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