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主要价值:
《匠说构造——中华传统家具作法(修订版)》是作者集二十多年的思考与研究,这本书从家具的构造出发,从中探究其规律与原理,为建立现代中国家具学体系提供构架性建议。现今有关于家具的著作基本上是对成器家具的图赏或文学点评,少有对家具成器前的作法介绍,偶有几本关于制作的,但也不够系统,不够深入。留存至今的传统家具的测绘、辨识、鉴赏、技术法则及匠工术语,甚至有关于型制、制式、款式等这些专业词汇,更是让人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而《匠说构造》这本书对以上疑问逐一作了详细的解答。

(2)卖点:
此书总结出合于木性、工法、理法的“制器心法”。“文字卷与榫卯作法图例”讲述了现代木工应该具备的一些传统家具认知;“中和圆通(家具构造要点)与制器设计作法图例”等内容以传统经典器为例,加上一部分创作家具。
  整本书不谈家具史,也不涉及雕刻、五金、装饰、油漆以及木材处理等,也没有谈文学、美学,只着重谈谈家具构造,不单单是榫卯,还涉及间架,还有榫卯的组织关系,以及合于道统的木作构造之法。
  而所有这些家具成器前的“匠作心法”,无法通过文字或语言加以传达,而是要你自己去做,慢慢去悟。

图书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文字篇和作法篇。

文字篇为口述方式,讲述了现代木工应该具备的一些传统家具认知,有些内容重复提及,但都是在佐证其构造心法。文字篇中有些插图主要是配合文字内容的,不是作为家具产品推广,涉及的一些经典家具图片,均作了技术处理或转换成了黑白图片,若有不慎之处,敬请谅解。

书中所列举的家具,其编排序列不同于以往类似的使用功能排列,特以家具结构作法特性进行编排,例如,束腰类的有凳、桌、椅、榻、床等,四面平类的有凳、桌、椅、柜、床等。这种编排方式便于说明制器作法的构造共同点。榫卯作法略要图卷中的说明性文字均以制图方式写在图中;有些未完全讲透的则另写在图旁空白处,需对照阅读。另外,在榫卯作法图旁有对应的透视草图。

“中和圆通”一章中,大部分以传统经典器为例,另有一部分是笔者根据制式研究而推演的创作家具,未列入任何摄影图片,只有绘制作法图与透视图,旨在从图中解析传统家具的构造原理与制作要点。原图稿中的毛笔字是笔者于多年前书写的,有较多的错字或漏字,但大致符合创作的本意。

本书是基于公共认知上的传统家具来论述的,对现有传统家具的公共信息进行归纳和梳理,从中找出一些普遍的规律及作法规则,不针对明式或清式,也不涉及专门的黄花梨、紫檀或宫廷家具以及硬木软大漆家具等,也没有学术性的考据或论证等,只是匠工以构造技术视角的一些思考,故名《匠说构造》。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漫谈传统家具

第一节 传统家具的匠学思考
第二节 迟到的文明
第三节 传统木构建筑与木作家具
第四节 东西方古典家具之比较

第二章 传统家具之八识
第一节 传统家具的称谓与识别
第二节 制——传统家具的立器之本
第三节 式——使用功能的类别
第四节 形——家具构造中的气质衍生
第五节 艺——型架骨骼上的表饰
第六节 工——制器的营造全程
第七节 款——器型的体量尺码与级别
第八节 色——家具可视的表色
第九节 材——支撑构造及榫卯的质地(含材色)

第三章 型制有道
第一节 东方之木
第二节 无束腰
第三节 案形结构
第四节 四面平
第五节 有束腰
第六节 四“制”的圆融——不露端截的外纹通顺
第七节 制与制的交融
第八节 圆展方守的对应关系
第九节 四“制”与文字的对比分析
第十节 文字与书法
第十一节 制的兄弟族群
第十二节 箱型
第十三节 筒型
第十四节 交型
第十五节 支型
第十六节 折型
第十七节 叠型
第十八节 组型
第十九节 独型

第四章 作韵八径

第一节 度•绳尺品韵
第二节 中和圆通之作韵八径
第三节 第一径——型廓比
第四节 第二径——间架比
第五节 第三径——线形比
第六节 第四径——材径比
第七节 第五径——杆型比
第八节 第六径——饰面比
第九节 第七径——缝折比
第十节 第八径——色间比

第五章 新十病与重温二十四品
第一节 新十病——重温明韵二十四品
第二节 匠读十六品
第三节 气质与地域文化
第四节 把握分寸“中和”尺码及品韵性向
第五节 传统家具韵向图

第六章 中国牙子——形制衍生语言
第一节 中国牙子——线型家具中的衍生语言
第二节 牙族分类

第七章 投榫拆装与榫卯力学
第一节 榫卯初原与投榫组合顺序
第二节 榫卯的“巧”与“拙”

第八章 设计与制图
第一节 间架构造的透视与放样
第二节 设计流程

第九章 凿枘余声
第一节 匠工心中的型、形、艺
第二节 说韵有感
第三节 “骨法用笔”与线型家具精神雏向的思考
第四节 再说形与韵

第十章 中华榫卯

第二部分 作法篇
第十一章 中和圆通
——图说传统家具作法一百例
511 第十二章 制器图例
——设计作法图例
574 松乔工法诀(稿)
57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