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搜索

书目下载

刘涤宇:《扎根》于建筑的语境

2013-02-20 11:56:18

 

        本书的文字见证了我十余年来建筑写作所关注的一个侧面,这个侧面与此时此地当代中国建筑专业和行业的语境密切相关。相关的文字都是针对特定问题而写,即使其中部分是对中国古代和西方建筑师、建筑或建筑相关问题的评论,也都有对当代中国的特定时空中中国建筑一些侧面的特别针对性。

       一些以前写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如《呼唤实验建筑师》作于1998 年,因为“实验建筑师”一词的广泛流行始于第二年的一次青年建筑师展览,在当时文中的观点不可谓没有针对性,但由于在今天的语境下已经不再重要,所以没有选入。

本书分为三篇。

       “取下标签的建筑”中收录的8 篇文章,聚焦于当前对于建筑和建筑理论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明确建筑的内在贫乏来源于认识上的枷锁,而这种认识上的枷锁与用简单化的标签来代替对建筑的真实体验的习惯有关。只有建筑思路的扩展才能走出手法的堆砌。建筑的理论是为你打开一扇门,或者破除一道枷锁的,让理论束缚自己的手脚是一种不可取的学习方式,而一些重要的关键词,如本土化,也可以试图从开放的、具体的、非排他的思路上去重新理解。

        “扎根”则关注当代中国建筑师,尤其是前沿建筑师,如何在当代中国社会条件的土壤中生存并推动建筑作为学科的发展,以及这种土壤给建筑师探索的推动力和局限性,与近年来这种社会条件土壤的变化导致新一代前沿建筑师的实践运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一部分还会从社会的视角对当代中国特定建筑现象进行诠释。

      “回过头来的阅读”关注的是古今中外建筑历史上的特定案例,但仅仅收录了本人建筑写作中关于建筑历史的一小部分文字。选择标准仍然在于有助于理解当代时空下的相关问题。书中最早的文字是写于1998 年的《果树与筐》,整合进2004年所写《走出手法》第6 节中。有趣的是,最近写的文字《向西方不学什么?》对于“绢花”和“养花”的提法与之遥相呼应。可见这十多年的建筑写作关注的内容延续性还是很明确的。与其编一个包容世界上所有伟大建筑的筐,我更倾向于培育一棵能够结出自己建筑果实的果树;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也不在于制作可以乱真的绢花,而是在我们特定的土壤中培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花朵。因此,

       建筑探索如何在当代中国特定的土壤中扎根便成了非常重要的话题。最终选择以“扎根”命名此书就出于这种考虑,而这同时也是收录于本书第2 篇中的一篇文章的题目。

       收录的各段文字最早的署名有的使用我的本名,有的使用网名南萧亭,收录进本书的则统一采用本名。各段的文体有所差别。有随笔,有杂文,有对话,也有脱胎于学术论文的文字。有的只是千字左右的杂感,有的篇幅相对较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慷慨激昂的少年意气也渐被中年的平和充盈所取代。但文字间依然贯穿着思路的连续性和问题的相互呼应。

       我很希望有一天,本书中所针对的大部分问题和现象都不复存在,未来从图书馆一个僻静的角落找到它的同行惊诧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曾经连这些问题都无法达成共识。我相信这一天会存在。如果本书因此而速朽,反而令人欣慰。在这一点,我与《野草》自序中鲁迅先生的期望相同。

凤凰空间设计师沙龙QQ群:27672527

更多正版好书,更多超值优惠,尽在凤凰空间图书专营店:http://fhkjts.tmall.com/

 


相关图书

 

咨询热线

022-87456610
微信公众号
凤凰空间
扫描二维码访问